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文化 >> 校友文萃 >> 正文
那一刻,我热泪盈眶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8-24
阅读次数:

从初中开始直到退休前,我无数次在众人面前发言、讲话、授课、讲学,但从来没有像那次那样激动过,激动得热泪盈眶。

事情的起因应该从2012年10月18日的下午开始,我在去青岛开会的车上,突然接到了母校的电话,说后天学校要召开纪念恢复高考35周年座谈会,要选一名校友代表78级发言,学校推荐你代表,请准备一下发言稿明天传过来。我当即说,这是件大好事,应该隆重纪念,开会我一定去,但发言不行,一是78级比我优秀的校友多得是,应该选他们;二是我现在去青岛开会的路上,明天开一天会,而且会议是我主持的,没时间准备发言稿,敬请学校另选他人。

过了一会儿,时任母校领导的昔日大学同学又来电话,我还是再三推辞,但电话那头恳切深情,反复拉扯了很长时间,最后不得不接受了同学的安排。可是一到青岛就焦头烂额,陪司长、改讲话、忙会务,直到第二天中午吃完饭,才抽出点时间请教了一个在学校工作过的年轻人,讨教了一下这样的场合应该讲几句什么话,然后你一句我一句地凑了个发言提纲。下午4点多散会后,我立即奔赴烟台,晚上又仓促修改了一番交给学校,第二天上午就被点上了发言席。可以说这次我是被赶鸭子上架的,没给我应有的准备时间。

可是,当我台上一站,发现台下一片当年的同学校友,许多人30多年前离开后再没见过面,当年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小青年,现在都变成了中老年人,尤其是见到坐在第一排的十几名曾经的任课老师,个个白发苍苍,当年神采飞扬的讲课情景滚滚涌现,那一刻我心情激动,热泪盈眶,平时记忆力不佳的我,此刻竟能眼含泪水,个个喊出名字感激一番,本想规规矩矩地念完发言稿,完成学校和同学交给的任务,没想到此刻心潮澎湃,脑洞大开,稿子中没有的语言竟如火花四溅,喷薄而出,说到激动时,曾几度哽咽,差点讲不下去,下台后很长时间,心情才慢慢平静下来。

散会后许多同学握着我的手“表扬”我说,讲得真好,饱含深情,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可惜时过境迁,当时临场迸发出来的句子又被忘得十之八九。我很明白,我为什么激动,因为对我们那代人来说,恢复高考是国家大事,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也是人生大事,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当然也改变了我们自己的命运。我是亲历者、受益者,又有幸代表全校78级502名校友发言,那几年的经历,我永生难忘。

今天是2017年6月7日,又是许多青春儿女汗洒考场的日子。我又想起了当年的高考,一晃40年过去了,当年的情景还历历在目,犹如眼前。恰巧前几天接到了母校的一封信,打开一看,是一封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的约稿函,读着来函,我又想起了5年前纪念恢复高考35周年时的情景,赶忙打开微机,找出了当年的发言稿,虽然是一篇仓促浅薄的应景文字,不足以表达我们那届学生对恢复高考和母校教育的感恩之情,但今天读来,仍然倍感亲切。作为纪念,现附录于后。

在鲁东大学纪念恢复高考35周年

暨77级78级校友代表座谈会上的发言

(2012年10月20日)

金秋十月,是美好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季节。

34年前的10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变了中国的命运,邓小平恢复高考的英明决策改变了我的命运。作为恢复高考第二届的大学生,我们怀着激动和渴望的心情,从四面八方踏进了大学的校门,投入了母校的怀抱。

34年后的今天,又是一个金秋的10月,我们重返故地,再一次相聚在母校,见到了我非常尊敬的辅导员老师,见到了许多当年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授课老师,见到了一批朝夕相处结下深厚友谊的同学好友,我的心情无比激动,记忆的闸门再一次开启。

34年的风雨,抹不掉青春的岁月,踏不平奋斗的足迹,挥不去纯真的情谊。在这美好的时刻,我非常荣幸地代表烟台师专78级的校友,向曾经哺育我们的母校表示最诚挚的问候!向曾经用心血培育我们的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向曾经共同学习生活的同学表示最美好的祝福!

母校是值得我们永远感恩的地方。她是人生道路的灯塔,是成长发展的基石,是积蓄力量的港湾。尤其是经历过十年“文革”的我们,在踏进大学校门的时候,绝大多数是大龄青年,已经失去了受高等教育的最佳年龄,但是,由于恢复高考,我们的青春再一次闪光,我们的热血再一次沸腾,我们的求知欲望再一次迸发,对知识的如饥似渴成为我们每一个人最迫切的心情。学陈景润,专就是红,读书、读书、不停地读书,上课、上课、不停地上课,成为我们每一个人人生中最美好的享受。我虽然离开母校三十多年,到过那么多地方,从事过那么多工作,结识过那么多人,但是在我心中,最怀念的永远是1978年秋天的母校,最尊敬的永远是讲台上诲人不倦的老师,最知心的永远是当年意气风发的同学。

回首当年,三十多年前的情景历历在目,我们在青翠的松林中唱歌,我们在庄严的红楼中朗读,我们在美丽的校园中畅想未来,我们在热闹的宿舍中卧谈人生。我还作为教学楼的“保安”(住在教学楼上),早起晚睡、巡视教室,上课开门、下课锁门,落叶扫叶、下雪铲雪,度过了美好的两年。两年的读书生活,我学会了三件事,一是养成了坚持读书的习惯,三十几年来,我几乎每月都要买书,每天都要读书,一天不读几页书就觉得缺少了什么;二是学会了勤于思考的方式,遇事都认真思考一下,有自己的思想;三是铸就了忠诚守信的性格,我在教学楼住了两年,每天要负责合堂教室的开门关门和教学楼的巡视,培养了忠诚守信的品质和性格。经过三十几年的沉淀,我深切地感到,是母校“朴实、宽厚、包容”的胸怀,让我们改变了命运,升华了理想,培养了情操;是母校“厚德、博学、日新、笃行”的校训,融入了我们的血液,激励人生,永志不忘;是母校“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让我们汲取了知识,拓宽了视野,启迪了人生;是母校“勤奋、刻苦、求知”的学习氛围,让我们奋发图强,脚踏实地,开拓进取;是母校“真诚、友好、互助”的同学,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以诚相待,以心相交。在母校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留下的每一刻每一秒,都在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奋勇前进。

母校是值得我们永远挂念的地方。在我的心中,大学是传承知识、承载价值、启迪梦想、引领未来的圣土;在我的心中,大学的声誉高于一切。一个好的大学,一定要有好的声誉。而好的声誉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一是吸引力,优秀的学生愿意来这里求学,优秀的教师愿意到这里教学;二是凝聚力,凡是来这里学习的学生都喜欢在这里勤奋耕读,凡是来这里教学的老师都能在此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三是影响力,凡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人,无论是毕业生,还是工作过的老师和员工,都有高尚的情操,渊博的知识,崇高的理想,优良的品质,走到哪里都能闪闪发光,获得好评。在这方面,无论是战争年代的乡村师范、胶东公学,还是解放后的莱阳师专、烟台师专,或者是改革开放后的烟台师院,一直到今天的鲁东大学,一脉相承。作为一名烟师的学生,我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母校的发展,聆听和品味着别人对母校的评价。

几十年来,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来母校读书,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来母校任教,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在校学生们秉承传统、刻苦努力、勤奋学习,全体教师立足本职、求真务实、安心教学,形成了“求是致用、成人成才”的学风和“严谨敬业、立德树人”的教风,据我了解,几次教学质量评估,我们的母校在全省都名利前茅。同时,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毕业生,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优秀校友。胶东半岛为什么教学质量全省有名、全国有名,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母校为胶东大地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教师。我的师兄、中文系77级王志民同学,以卓越的学术见解成为我省齐鲁文化研究的首席专家;我的师兄、政史系77级郑贵斌校友,以突出的研究成果成为我省海洋经济研究的权威人士;以我的同班同学张炜为代表的胶东作家群享誉国内外,更有一大批默默无闻辛勤耕耘在教学一线的优秀园丁,这些都是母校培养人才的成功典范,这一切也都为母校赢得了声誉。作为一名曾经的学生、现在的校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为母校取得的优异成绩骄傲,有充分的理由为母校的未来充满着自豪和自信。

感恩母校,不负期望,是我们永恒的使命。每次想起母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情一景,每次记起母校的温暖关怀、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的亲密无间,都好像是昨日之事、身边之情,萦绕于怀,历久弥新。毕业以后,大家为了国家和社会的事业,为了个人和家庭的发展,各奔东西,走向四面八方,但我们一直铭记着烟师的教诲,传承着烟师的使命,发扬着烟师的传统,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不辜负母校的期望,共同维护母校的声誉。我们每一位校友,无论身处何方、身居何职,都对母校永远怀着拳拳之心、眷恋之情。

在此,也请母校的领导和老师们放心,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我们78级同学,就像母校的一粒粒种子,承载着母校的期望,洒向祖国的四面八方,落到哪里,就在那里开花结果;我们78级校友,就像母校的一颗颗星星,传承着母校的价值,分布在天空的东南西北,飞到哪里,就在那里闪闪发光。我们相聚一团火,分开满天星。今天我们又一次回到了母校,看到了母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了母校更加朝气蓬勃的气息,我们为母校骄傲,我们为母校高兴!展望未来,我们期望并且坚信,在一代代烟师人的传承下,在新鲁东人的努力下,我们的母校必将拥有更加美好更加灿烂的明天!(发表于2012年10月31日《鲁东大学报》)

作者简介:郑忠德,男,1955年8月出生,山东乳山人。鲁东大学原烟台师专中文系78级1班学生。曾任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人事部部长等职。发表论文、散文等50余篇,计20万字,主编《追寻公平的足迹》,出版《忠言人事》等书。

2012年10月20日

参加鲁东大学纪念恢复高考35周年暨77级78级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