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文化 >> 校友风采 >> 正文
扬鞭绝尘行千里—记烟台泰和新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千里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8-24
阅读次数:

马千里,男,1971年11月出生,山东海阳人。博士,高级工程师。1990年至1994年在鲁东大学原烟台师范学院化学系学习。现任烟台泰和新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技术中心主任。曾任“十二五”国家863计划科技重点专项(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专项)专家组成员,兼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荣誉理事,国家芳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2016年入选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先后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课题、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国家项目2项,山东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山东省自主创新专项等省级项目3项。现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2011年率领技术团队建成国内首条千吨级对位芳纶生产线,入选2011年度中国化工十大科技进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2015年被学校评为“鲁大杰出校友”。

在风景秀美的港城烟台,坐落着中国最大的特种纤维研发和生产基地——烟台泰和新材集团有限公司。自1993年成立至今,该公司依靠自主创新,持续健康发展,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一举成为横跨氨纶、间位芳纶、对位芳纶、化工原料等产业领域的国内领先的高性能纤维研发和生产基地,是我国化纤行业参与全球高技术竞争的标杆企业。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氨纶纤维产业化技术”和“湿法间位芳纶纺丝生产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在国内同行中是绝无仅有的。公司自主开发出了间位芳纶和对位芳纶两大高性能纤维新材料,打破了美国和日本跨国公司长达30年的技术封锁和垄断,推动了我国航空航天、国防、汽车和通信等行业的发展。上述成绩的取得主要归功于公司有一支国内一流的技术创新团队,我校90级校友马千里就是这个团队的骨干和带头人之一。他于2001年加入公司,现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和技术中心主任。

漫漫求学路

在外人眼里,马千里的求学经历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他1990年考入烟台师范学院(今鲁东大学),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就通过了全国六级英语统考,在校期间连续多年被评为校级优秀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其实早在中学时,马千里就可以用出类拔萃来形容,他几度梦想着自己能够考入重点院校求学,但高考时意外考入了我校。高考是他经历的人生的第一次挫折。面对现实,他只能接受并且积极调整心态。既然学校已经没有选择,他就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化学。回顾自己在大学的4年时光,他非常感激化学系朴素扎实的学风以及任课老师甘为人梯和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一个老师通常指导两个学生进行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老师对学生非常用心,指导得特别细心。在这段时间,他抓住一切机会向指导老师虚心请教,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很大提高。

当他考入华东师大高分子专业读研究生时,导师感觉他思维敏捷,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很强,就问他是不是学校最优秀的学生。为了不让导师小瞧自己的母校,他说最优秀的学生都去了中科院,自己算是二流的学生吧。其实他本意也打算考上海有机所,但是系主任告诉他中科院有机所对报考学生的本科院校要求至少是重点院校,普通院校的考生即使理论成绩再高,在面试时恐怕也会被淘汰。出于对继续求学的渴望,他选择了华东师大,并且跨学科选择了高分子专业。在此期间,他一方面要补习高分子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另一方面还要研修研究生课程和实验。连续几个学期,他都是教室、实验室和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甚至周末看看电影打打牌都成为一种奢侈。1997年,他又跨专业选择了中国纺织大学,成为一名材料学博士研究生。在中国纺织大学3年的专业训练,使他的思维方式从理科转向工科,“学以致用”的观念为他进入烟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现公司的原名)从事技术开发和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痴痴探索心

2001年7月,马千里博士即将毕业,在一次招聘会上,他看到烟台氨纶正在招聘,就投了一份简历,没想到就被录用了,并且一待就是十余年。

进入氨纶的前6个月,他进入生产车间一线实习,很快就熟悉了氨纶生产工艺流程以及存在的技术问题,为今后的技术开发积累了经验。实习期结束后,他被任命为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不久公司与某跨国公司进行技术合作,成立了氨纶新技术专项攻关小组,马千里被任命为项目组长。出色的沟通协调能力和专业水平使他很快就胜任了这个角色并且如鱼得水。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努力和几百次的试验,他带领团队攻克了氨纶新型溶剂体系的核心技术,并在全国首次运用到扩建工程中取得成功。新产品一上市就取得了巨大成功,为公司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国内氨纶行业的精英,马千里在业界颇有名气。他先后两次被国际化纤会议特邀做中国氨纶行业发展的主题报告,扩大了公司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公司开拓国际市场作了宣传。

2004年,公司决定启动对位芳纶中试技术项目,作为今后产业化工程项目的技术储备,马千里被任命为项目负责人。由于对位芳纶在军工和国防领域具有特殊用途,国外对中国实行严格的限制和技术封锁。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跟踪过国外的技术,但是由于很高的技术壁垒和难度,最后只在实验室作出了样品,而产业化工程关键技术一直没有突破。为了尽快摸清国内技术发展的现状,少走弯路,马千里除了查阅了大量的技术文献,还走访了国内从事过对位芳纶研究的学者和工程师。其中一个老教授生病住院,他就在医院里和他讨论了两个小时。经过一番考察,他掌握了国内对位芳纶研发的基础资料,分析了国内对位芳纶技术研发过程存在的问题,理清了思路,并确定了技术方案。该项目受到了山东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被列入省重大科技攻关专项计划。马千里一心扑在了项目上,经常几天几夜不回家,吃住都在生产车间。为了解决某个技术难题,他有时盯着试验现场一待就是几个小时。那段时间,由于全身心地投入,他总是感觉黑夜的时间特别短,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根本不觉得累。究竟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同事们在佩服他精力旺盛的同时,也为他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所感染。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带领的项目团队终于突破了对位芳纶的关键核心技术,于2008年年底实现了国内第一条百吨级的对位芳纶生产线连续稳定运行。在北京举行的成果鉴定会上,他们的技术成果受到了院士领衔的专家组的极高的评价,认为整体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08年,公司正式启动了千吨级对位芳纶产业化工程项目,该项目是烟台氨纶首次上市募投项目之一,并且列入了国家“863”计划项目课题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马千里被任命为课题组长和技术负责人。该项目2011年建成投产,入选2011年度中国化工十大科技进展,结束了中国对位芳纶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了自给自足。

除了工程项目,公司还安排他进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筹建工作。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评选须通过国家发改委统一组织的专家答辩,马千里被安排为主答辩人。经过严谨细致地准备工作,烟台氨纶企业技术中心以小组第二名的成绩入选,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搭建了更高的平台。

唐朝诗人王湾有诗云:“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正可借来形容烟台泰和新材集团那恢弘宽广的发展气势,更用这句话祝福马千里再创辉煌,为国家高性能纤维产业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