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文化 >> 校友风采 >> 正文
为人民修好路—记山东省交通科研所总工程师王林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8-24
阅读次数:

王林,男,1965年6月出生,山东博兴人。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1983年至1985年在鲁东大学原山东省交通学校学习。现任山东省交通科研所总工程师、交通运输部高速公路养护技术重点实验室(济南)和山东省道路材料与结构重点实验室主任。2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次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9年12月荣获“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11年1月14日,在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10年被学校评为“鲁大杰出校友”。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八十年代贴满田间地头的标语,如今依然热度不减。人们愈发认识到了“路”的重要性,小到一个村庄,大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富裕和繁荣都离不开交通建设。当下,人们对公路的要求不仅要四通八达,还要四平八稳。“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逐渐变成了“要想富,修好路”。可是,从过去的“先修路”,到现在的“修好路”,又凝结了一代又一代公路研究者们的心血。王林,就是这群默默奉献的“筑路者”中的一位。为人民修建“压不坏、磨不烂、撑得住”的公路,成了王林作为一个建筑工程师一生不变的心愿。

技术先锋 科学人才

1983年,王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省交通学校(今鲁东大学),结缘公路建设。在那个国家包分配的年代,当时的很多学生都抱着“及格万岁”的态度混天度日,王林却没有随波逐流,从未放松过学习,成绩年年名列前茅。毕业后王林分配到山东省交通科研所工作,稳定的收入,安逸的环境,让多少人失去了奋斗的动力,但王林却没有因此而止步,对知识的渴望促使他又利用业余时间攻读了同济大学的硕士学位,他时刻铭记着自己最初的梦想——为人民修好路,做个优秀的路建工程师。多年后,他先后被聘为山东大学、山东建筑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国家培养了众多公路建设的人才。

公路,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住人民的检验,就要采取“知识铺路,科技先行”的科学之法。我国早期沥青路面水损害等问题频繁出现,王林带领技术人员自1998年起,历经两年时间对沥青混合料的实际理论与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一举攻克“高等级公路抗滑磨耗层”的建设这一世纪难题。王林提出的多级嵌挤密级配设计理论和级配设计方法,结合博莱高速公路进行改性沥青试验路的铺筑试验路的经验,在山东一千余公里的高速公路上进行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2003年他获得“全国交通科技英才”称号;2004年荣获第二届“山东省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称号;2004年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专家;2005年被评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激流勇进 创新求进步

1999年,王林做为技术负责人主持“Superpave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课题。该项目以京福高速为依托,在我国率先将美国高性能沥青路面设计体系“Superpave”技术应用到高速公路实体工程中,铺筑实体工程超过270公里。之后,其课题组在山东、青海、内蒙、山西等省份指导该技术的推广应用超过2000公里。

2002年至2007年,王林完成了“大粒径透水性柔性基层在老路补强中的应用”课题。这期间,他白天不辞辛劳地带着技术人员深入现场调查研究,亲手掌握第一手资料;晚上挑灯夜战,研究改造路线走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公路改造方案。最终该项目通过对旧路补强设计方法和柔性基层材料的研究,发明了具有承重、排水、抗疲劳等优良性能的新型沥青基层混合料——大碎石沥青混合料LSPM,有效改善了路面状况。

2004年至2008年,王林主动出击,变过去等“米”下锅为找“米”下锅,联系了美国联邦公路局及美国国家沥青中心(NCAT)和印第安娜运输部等美国专家,针对世界前沿课题“永久性路面”设计方法的研究课题进行合作研究,重点讨论永久性路面结构的设计方法、耐久性路面材料的设计及优化措施等。2008年12月,该项目通过了交通部组织的鉴定。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使我省的高速公路路面结构设计理论的研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该项目获得2009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美国沥青联盟(APA)(AASHTO+NAPA)“卓越贡献”奖。王林为此也获得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FHWA)的“杰出工作奖”。

另外,王林一人拥有“大粒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新型路面结构”、“含沥青砂防水找平联结层的铺装结构”、“沥青混合料松铺厚度测定仪”、“便携式公路层间粘结直剪测定仪”、“浇注式沥青混合料流动度测定仪”、“道路环境参数采集器”等6项发明专利。

踏踏实实 忘我奉献

2003年“非典”肆虐,内蒙古高速公路建设的路面施工任务,却是任务艰巨,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所有人都担心工程不能如期完成。王林作为内蒙古高速公路建设的路面施工技术指导,并没有放缓高速公路的建设步伐。他冒着生命危险,一路不停及时赶到内蒙施工现场,在零下十几度的恶劣条件下,亲赴工程一线指挥施工。在高速公路的施工工地,筑路工人们都带着口罩,而王林当时却因为要给大家讲解技术规范,不能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个人得失比之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王林的眼中早已变得微不足道。最终工程顺利完成,工程师的忘我奉献,受到了内蒙古业主和施工单位的盛赞。

提起“老王”的工作态度,同事们无一不竖大拇指,“踏实肯干”是大家一致的评价。有时碰上了项目攻关“难啃”的技术问题,王林就把被子枕头搬到实验室,连续数日吃住不离。担心受到干扰分心,“闭关”期间,他干脆把手机关机,谢绝会晤。朋友们有时把王林戏称为“隐士”,几天找不到“老王”人影时,大家都明白,王林肯定又把自己关在了实验室里,不知道又埋头于哪项工程项目呢。王林就是凭着这样一颗红心、满腔热血,几十年如一日地工作。正如他自己曾经提到的那样:“只有树立服务于社会的思想,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谈及日后的工作打算,王林总是说:“路就在脚下,还要踏踏实实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