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文化 >> 校友风采 >> 正文
让课堂与快乐同行—记烟台市芝罘区姜家小学校长杨建维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8-24
阅读次数:

杨建维,男,1974年出生,山东莱山人。2004年至2007年在鲁东大学学习,现任烟台市芝罘区姜家小学校长,小学高级教师。获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首届“齐鲁名师”,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在2001年的全国数学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主持和参与9项国家、省级课题研究。曾被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教育学院教材培训中心、鲁东大学、烟台市教育局聘任为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和教材培训专家。2010年被学校评为“鲁大杰出校友”。

在烟台,“杨建维”是教育届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每当有教育同行或关心教育的人们提起杨建维,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羡慕并由衷地欣赏这位貌似平凡的小伙子。现任烟台市芝罘区姜家小学校长的杨建维,身上的“头衔”确实不少:全国模范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首届“齐鲁名师”,山东省小学数学优秀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先进工作者,烟台市教学能手,芝罘区十佳创新教师……这些“头衔”令人羡慕,但当我们走近杨建维,才发现真正震撼心灵的是他的课堂,是他“让课堂与快乐同行”的教育法宝。

“创新”花开满堂红

2000年10月26日,烟台东海宾馆会场济济一堂,来自全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精英们,正在检阅山东省小学数学“创新学习”实验成果。执教教师之一就是当时在芝罘区毓璜顶小学任教的杨建维。杨建维走进课堂,温和的目光轻柔一扫,全场顿时鸦雀无声。

杨建维亲切地问:“课前,我让大家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计量知识。谁能说说什么是量?什么是计量?计量是怎样产生的?”唰地一下,40多只手同时举了起来。“侯煜伟同学,你说说。”

侯煜伟因为被提问而自豪:“我查到了什么是量……”他用简洁、严密的数学语言给“量”下了定义,并例举了河流的长度、奔马的速度、物体的重量等生活事例加以说明。

侯煜伟发言时,其他同学渴望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急切心情早已按捺不住,个个跃跃欲试。周俊康则抢得先机,举起一本《数学小辞海》:“老师,我查到了什么是计量。”“你能不能到前面跟大家说说?”

周俊康走到讲台,将《数学小辞海》展示在实物投影下,边用笔指着边说:“计量就是把一个未知量和一个座位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过程。例如用天平称金币的重量,用卷尺量竹竿的长度……”

话音未落,数十只胳臂举起,学生纷纷例举实例,加深了对计量的认识。连课本上没有的世纪、光年等都涉及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听课者赞叹不已。

像一个钢琴艺术家以精湛的技艺调整旋律一般,杨建维不失时机地调整了学生的思维走向,提出了“分类整理已学过的常用计量单位”的任务,引导学生分组研讨,鼓励创新。

课堂上炸开了锅,讨论热烈。学生被任务吸引住了,个个像小科学家,醉心于自己的研究“课题”中。杨老师则在各组之间巡视,以学生的身份参与讨论,以商量的口气发表意见。看到这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台下一千多名教师感慨万分。

汇报交流开始了。周俊康快步抢上讲台,将自己小组整理的结果放在实物投影下,边指边解说。话音未落,质疑、批判、纠正的发言噼里啪啦响起来。童言无忌,对的、错的,温和的、尖锐的一起泼向周俊康,他竟像一个论文答辩者,坦然自若,笑容可掬,或是虚心接受,或是婉言反驳。杨老师则在一旁适时指点、纠正,引导大家将集体的智慧集中起来,进行归纳升华,形成知识网络。最后,教师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自己出题,自己解答,进行巩固练习,应用知识于现实并拓展开去。当学生仍然痴迷在探求知识的快乐里,当听众仍然沉醉在创新学习的享受中,“嘟”地一声,下课哨响了。台上台下一片惋惜声:“这么快就下课了?”人们像是在欣赏一台自己喜欢的节目,意犹未尽。

面对全国数学教学专家,老师竟能讲得如此精彩绝妙,厚积而薄发;学生竟能学得如此主动轻松,积学以储宝;课堂发言之踊跃,情绪之高涨,内容之广泛,思路之清晰,创新之自觉,效果之明显,专家和代表们惊异了,感叹了。

上课前来我们做个游戏吧

2001年4月,年仅28岁的杨建维作为山东省惟一的代表参加了第五届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观摩课前一天,每个老师和学生交流的时间只有20分钟。杨老师来到他抽签的班级,对同学们说:“你们想不想在数学课上做游戏啊?”同学们没有一个响应的,气氛很沉闷。杨老师不灰心,继续说:“你们别紧张,我们明天哪,不上数学课,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好不好?”同学们一听,才有了精神。杨老师紧接着抓住时机,问:“狗头朝前,你们知道狗尾巴朝哪个方向?”孩子们有的说朝上,有的说朝下,一个瘦瘦小小的女孩举起手说:我家的小狗总摇尾巴,应该哪个方向都有。这个小女孩的回答得到杨老师的表扬。杨老师不失时机地告诉孩子们,第二天观摩课的时候,大家可以踊跃发言,老师会对表现突出的同学颁发神秘奖品。

第二天的观摩课堂上,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杨老师走上讲台,环视了一下四周,出乎意料地对同学们说:“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吧,比大比小。一个小组出两个代表站在前台,我说大你就用手比量小,我说小就比量大,看谁反应快,做错的就要淘汰出局。”杨老师一会儿说大,一会儿说小,几个同学都比划错了,就被请下讲台。最后只剩下一个小女孩和一个小男孩,两人不分上下,最终小女孩胜出,杨老师将自备的一份礼物送给了她。

杨老师看到课前学生的情绪已经调动起来,不失时机地进入授课内容,同学们空前积极,配合得相当默契。就连这个班的老师都说,平时上课这个班从来没像今天发言这样踊跃,思考这样积极,看来还是我们老师的教学方法有问题啊……

杨建维执教的这节“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的课堂,也给与会专家和老师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稳获第五届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一等奖。

手拿苹果上数学

一天,上课铃声刚刚响过,杨老师手拿两个苹果走上讲台,对同学们说:“谁能用最恰当的词语来形容一下我手中的两个苹果?”话音刚落,唰!34只小手一齐举起来,一个同学甚至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走到前面要求发言,杨老师示意他回答,这位小同学幽默地说:“我觉得这个苹果皱纹太多了。”引来同学们一阵大笑。接着又有一个小同学说,他觉得苹果太枯燥了,还有的说苹果有点老了……在笑声中,同学们对苹果的评价得到杨老师的肯定。

随后杨老师拿出刀子把一个苹果平均切成了两半,另一个苹果平均切成三块,然后拿着切开后的一块苹果问同学们能想到哪些数学知识?一个同学说苹果的一半就是整个苹果的1/2,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三份,一份就是整个苹果的1/3。杨老师对小同学的回答非常满意,朝他赞许地点了点头: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一下,1/2大还是1/3大?由于有样品比照,同学们很快就比出了大小。接着杨老师问:“如果让你来选择你会吃哪块?”一个小同学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我会选1/3个苹果,那个1/2的留给杨老师,因为要学‘孔融让梨’嘛!”杨老师继续提问:那么1/8大还是1/10大?并让同学们小组讨论,然后再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演示,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每个同学都在认真讨论、认真思考,有的小组用撕纸的方法进行比较,有的小组用画画的方法进行比较……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学会了“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节课也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

成为孩子的好朋友

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杨建维深知,孩子的自尊像稚嫩的花蕊,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杨老师班上有一个叫小昊的学生,刚从外校转来时,厌学、浮躁,感到上课苦不堪言。课堂上,他如坐针毡,不是猴急得乱动就是呱呱乱说。杨建维老师找他谈话,他说“我不喜欢数学,挺没有意思的”。杨建维跟踪观察,发现他没有安静的时候,走路也是东戳一拳西踹一脚的。咨询心理医生,说他有轻度的好动症。学习成绩呢?多数是不及格。挫折的苦闷、挨批的烦恼,使小昊渐渐丧失了自尊、自信。他母亲来学校时,也总羞得抬不起头来。回家软硬兼施,收效甚微,母亲几乎失望了。

其实后来据小昊“交代”,他来到杨老师班级的第一天,就被这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震”了一下,似乎“刺激”了小孩子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随着与杨老师距离(心路)的靠近,他由开始的感到新鲜有趣,渐渐地变成了一种不能自拔的喜爱,经常惊诧于竟在玩中学到了知识。

一次,在上“圆柱的表面积”一课时,杨老师说:“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形状是圆柱的物体,谁能举出一个实例?”话音刚落,小昊站了起来:“我每天坐公交车回家,看到车上有一个水桶。桶上有个嘴,有个把儿,还有半个盖。如果不算嘴和把儿,这个水桶就是圆柱体。”

同学们一下子笑了,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杨老师趁机表扬小昊思维敏捷,善于观察,表达清楚。小昊的脸“腾”地一下红到耳后,眼圈一热,泪水竟涌出来了!他平生第一次体验到成功的“巨大”快乐,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学习潜能!从此,他拥有了自信,上课发言十分踊跃,常常说出一些出人意料的独特见解。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不久就成了班级的佼佼者。

一次家长开放日,一位家长在听完杨老师的课后激动地说,原本觉得国外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得到很好的教育,想把女儿送到国外读书,没想到在烟台也能受到“外国式”的教育。还有一位家长发短信给杨老师:“杨老师,您太神奇了,孩子们上您的课总有使不完的劲,真是太喜欢上你的课啦,您让他们收获了很多!敬佩您!”

在由衷地感慨杨老师的教育风采时,杨老师的一席话却很朴实:“我只是放下了传统教师的架子,和孩子们成为了朋友,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我只不过是在顺应小孩子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在‘玩’中学习,倡导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上做了一点尝试。”